我的部落格 > 部落格文章
 
别把大脑当成容器
 
分類:我的天地人生

2009/6/20 下午 07:01:47

 
小时候玩积木的人终成大器
朱氏感言:别把大脑当容器

幼儿园时代的朱棣文喜欢积木、组装塑料飞机或军舰模型。小学四年级时,他成天捣鼓那些用途不明的设备,常常在起居室的地毯上堆满半成品的金属支架、细小的螺帽和螺钉,他的目标是:实现零件数量及尺寸的最佳设计。
  渐渐地,他的兴趣扩展到玩化学。他从午餐费里节省出一笔钱买材料,跟一位同学用自制火箭做实验。有一年夏天,他们还检测出邻居家的油过酸会使食物丧失营养成分。无疑,朱棣文从小就显露出动手的天赋。
  有两个重要人物影响了他,一个是高中物理老师托马斯·米勒,另一个是理查德·费曼。“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米勒先生怎样介绍物理这门课,怎样处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物体由于重力而以加速度下落。物理要解决的问题不如人文学科来得宏大,但从推测到实验到观察,想法可以变成理论,即你可以通过最终的仲裁人――实验来获得智慧。”
  进入大学,朱棣文的求知欲爆发,而费曼的《物理学讲义》开始向他施展魔法。“费曼让物理看起来如此美丽,他对物理的爱贯穿在书上的每一页。如果不是他的演讲,我肯定会放弃物理。”因为朱棣文的数学也非常出色,物理和数学最后折中成一个理论物理的方向。这时候,他的英雄是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以及当代伟人费曼、盖尔曼、杨振宁和李政道。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有媒体记者在采访朱棣文时问到:有没有跟父母一起回忆您的成长过程,讨论一下什么是“好的教育”?
  朱棣文回答说:是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大二的时候,做教授的父亲对我说:“你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前不许结婚。”所以这是非常难的一段青年时光,父母在意的是,你要学知识。
  我哥哥一贯成绩非常好,老师和父母都用他来对照、鞭策我,所以曾有两个月时间,我拒绝去学校。我是我们家庭中学位最少的,我只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他们都有好几个博士学位。在我要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安慰自己得走出杰出家庭的阴影,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学生。
  我一直感激母亲,困惑的时候我至少可以跟她沟通。小时候我常常把客厅堆得乱七八糟,自己做发电机什么的。她从来不说“你得把那些垃圾扔掉”。我想,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这也是我在中国学生身上发现不足的地方。
  (来源:人民网)


 
 
目前評價:0
 
您對這一則文章的評價:
 
回應內容: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