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炸油事件鬧得人心惶惶,不少知名連鎖業者都被驗出炸油酸價過高,不過「酸價」越低,油的品質就越好嗎?那可不一定!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表示,光測酸價是不夠的,「必須檢驗油的總集性化合物,才能真正判斷油的好壞。」奉勸民眾油炸品頂多一週吃一次、解解饞就夠了。
孫璐西日前接受網路上第一個談話性節目「1230醒報現場」訪問,在節目中暢談炸油安全。孫璐西在節目中表示,二十多年來炸油品質一直是她關注的議題,「以前大家只把油炸物當點心,現在卻有不少人當正餐在吃,因此炸油品質的安全更應該嚴格把關。」
而針對最近炸油頻頻被驗出酸價過高、甚至還含有劇毒物質「無機砷」,孫璐西表示「很難過」。她認為目前的檢驗方式還是略嫌粗糙,「以酸價來說,和油的品質其實沒有絕對的關係,只能說是第一道關卡。」
孫璐西舉例,像是油裡面所含的水份,也會影響到酸價,「油所含的水份越高、酸價也就越高。」不過水份高的油,品質不見得不好,只是因為水在油裡產生水解,就會產生許多酸。
「另外還有油的飽和度,如果是用飽和度較高的豬油下去炸,因為穩定性高、酸就會留在油裡,酸價自然就高。」孫璐西說,很多攤販用的是不飽和油,一旦水解就被氧化,酸也跟著不見,如此繼續作用下去,酸價越是低,「反而油的品質也就越不好。」
至於如何檢驗才能真正判斷油的好壞?孫璐西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油的顏色和起泡程度,油色越深、起泡越多,就表示油的品質越糟,「更謹慎的做法是送到實驗室,檢測油的『總集性化合物』。」檢測總集性化合物是國際常用的油品檢驗法,單憑酸價就對油的好壞下定論,還是不夠精確。
孫璐西表示,總集性化合物的含量越高、對健康就越不利,「因為這些化合物才是真正會引起健康風險的有害物質。」不過,總集性化合物的檢驗有其難度,孫璐西呼籲國人,油炸品還是少碰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