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
阿逸多!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不需要再為我造塔寺。為什麼?因為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塔寺。有人說:「既然經典是塔寺,那麼,不用造塔寺了。」雖然佛是這樣說,可是發心造塔寺,也未嘗不可。因為造塔而供養佛的舍利;造寺而供養佛的金像,表示恭敬,令眾生見其莊嚴生信仰心,才會發菩提心。因之,就種下善根。
也不需要為僧人造所住的寮房,也不需要供養僧人四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話又說回來,如果不供養僧人四事,那麼,就不能種善根,得不到功德。沒有功德,就沒有福報。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就等於已經造了塔寺,建了僧坊,供養眾僧了。這是說受持經典的功德,比供養功德還要大。如果不能受持經典,還是要供養三寶,藉此福力,增長善根。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
假使有人,不但讀誦此經、受持此經,而且又為他人解說此經。或者自己書寫此經,或者請人代寫此經。又能造立塔寺及僧坊,供養和讚歎聲聞大眾。也用百千萬億讚歎之法,來讚歎菩薩的功德。又為他人種種的因緣,隨箸經的義理來解說妙法蓮華經,這是布施法門。
講到此處,想起一個公案。從前有位大官,他是佛教徒,虔誠讀誦法華經。此經有七卷,他讀誦前三卷半,很快就記住,一字不忘。可是讀誦到後三卷半時,總是記不住,自己覺得很奇怪,百思不解。於是請教善知識,是什麼道理?這位善知識證得宿命通,知道宿世的因果。他在定中觀察因緣,曉得這位大官的來龍去脈。便對大官說:「您的因緣很特別,說出來請您不要生煩惱。」大官說:「請善知識直言,好壞沒關係。」善知識說:「您前生是人家送到寺院放生的牛。廟中的習慣,在陰曆六月六日那一天,將藏經樓中的大藏經及一切經典,統統搬到院中晒太陽,不令經書發霉,或被蟲吃掉。這時,那頭放生牛,走到晒經處,用鼻子嗅法華經上半部,而下半部沒有嗅到。因此因緣,您記得住上部法華經,而記不住下部法華經。」
這位大官聽完之後,不以為然,乃向善知識要證據。無憑無據,難以相信。善知識對他說:「在某寺的後邊,有個牛墓,墓中所葬的牛,就是那頭放生牛。當時該寺的方丈是位高僧,曉得這頭牛,為寺耕田,有了功德,來生為某人,生在某處,詳詳細細寫在白布上,與牛同葬。您如果不相信,可以挖開牛墓,一看便知。」
這位大官半信半疑,將牛墓挖開,果然有塊白布,寫上他的籍貫和姓名,一點也不錯。這位大官又問:「到底是什麼因緣能夠轉生為人呢?」善知識告訴他說:「您前生為牛,曾經為寺耕田,布施您的勞力,又兼有嗅法華經的功德,所以今生為人,又做大官。」這位大官才豁然大悟,前因後果,緣毫不爽。從此之後,成為大護法者,供養三寶,護持佛教。
由此可證,凡是替廟上做工的人,貢獻勞力,沒有白流汗,來生多數轉為富貴之人,可以做大官大將。你們看!一頭牛為廟耕田,今生做大官,何況是人,獻身於佛,來生不言而知,絕對不會墮三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