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部落格 > 部落格文章
 
春 季 養 生
 
分類:健康常識

2010/3/19 下午 05:43:18

 

春 季 養 生

   “天人相應之說已爲現代科學所承認,季節性氣候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日益被人們所重視。在此前提下,古老的四季養生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爲人類的健康長壽帶來了福音。


春季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春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5個節氣,分佈在西曆的35月間。現代氣象學家還認爲候(5日爲1候)平均氣溫在1o22℃,即可定義爲春季。這種以候定季的學說與實際季節特點比較相符。根據祖國傳統醫學理論,春季氣候變化以風爲特點,是萬物生髮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溫,草木生髮萌芽,萬物復蘇。體內以肝、膽經脈的經氣最爲旺盛和活躍。春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有:

    1.春回大地,氣溫漸升,肌膚新陳代謝還不能適應氣候變化的速度,因此皮膚中的污垢易引起炎症、化膿。春季濕度逐漸加大,而溫暖的氣候和濕度可以影響細菌、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長。濕度大時革蘭氏陰性細菌易於繁殖,濕度小時革蘭氏陽性細菌及流感病毒易於繁殖。

    2. 正常人血小板濃度在34月份最高,8月份則最低。而疑血酶原含量在春季則偏低,紅細胞壓積3月份明顯高於78月份,血沈在春季(早春)冷空氣後可出現暫時性降低。毛細血管抵抗力則在暖鋒後降低。

    3. 暖空氣活躍,可誘發低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癲癇、産婦陣縮減弱等。濕熱天氣則易誘發胃漬瘍、脊髓灰質炎等。

    4. 出血性腦中風在美國多在春季發生,心肌梗塞則在35月份最低。感冒、流感、流腦、肺炎、急性支氣管炎、病毒性肝炎等,在春季常易發生。支氣管哮喘是變態反應性疾病,春季高發,尤其是平均氣溫21℃時,病人最易發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春季常因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肝炎復發。

    5. 精神病人對某種天氣特別敏感,上海地區以45月份精神分裂症患者復發率最高。

    對老年人而言,氣候乍寒乍暖,使他們常常發病或宿疾復發。尤其在春分前後,老年人最易復發偏頭癰、胃痛、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冠心病、精神病等,應採取積極的防治措施,以順應季節的變化。

 

    春季養生的原則:養陽爲主,養陰爲次。春季陽氣升發,養生者應順時而養,要注重保護萌生的陽氣,使之在體內逐漸充沛旺盛。春應於肝,肝性喜條達,故務使精神愉快,氣血潤暢;初春暖涼交錯,宜隨氣候變化而加減衣服等等。這些原則主要是從強化肝的功能著手的,所以,一切有關補益肝臟、強化肝臟、養護肝臟的養生方法,都可能成爲中老年人春季養生的主要內容和第一選擇。

    從現代生理學來看,肝藏血的,是指體內一切營養物質而言。體內大多數營養物質都以糖元形式儲存於肝中,而且肝本身也有一定的紅細胞生成功能。中醫還認爲肝和小便有關連,如小便滯澀、莖中病,都從肝的角度來治療。這種認識是有科學性的。血中某些分解産物如氨類是有毒的,但肝可以使之集中並形成無毒的尿素而排出體外。如果肝有病,合成尿素功能低下,氨類物質進入腎和膀胱,可以直接損害這些臟器,嚴重時會發生氨中毒。

    根據春季養肝的基本原則,主要實用而易學的養生方法有:

1.小便通利養肝法  
蘇東坡《養生雜記》雲:要長生,小便清;要長活,小便潔。前已述肝和小便的關係,小便清利潔淨,表明人體水液代謝和肝功能正常。而保持小便清潔、通利的方法爲:(1)少食。食少化速,則清濁易分。(2)飲必待渴。不可無渴而多飲。(3)別小便不宜強力努氣。如果過度屏氣用力,會造成大腦一時性供血不足而致突然暈倒。(4)飽時氣血充足,可以隨意站立解小便,饑餓時應蹲式排尿,即所謂飽則立小便,饑則坐小便。這些都有利於肝臟的養護。

2.健腿舒筋護肝法  
肝有主筋之作用,因而舒筋活絡是保護肝臟的重要方法:(1)乾洗腿。兩手緊抱一側大腿根,稍用力向下摩擦到足踝,然後再往回摩擦到大腿根。可預防下肢靜脈曲張、水腫和肌肉萎縮等。(2)揉腿肚。以兩手掌夾緊一側小腿肚即腓腸肌,旋轉揉動,可加強肌力,預防腿肚抽筋和肌肉萎縮。

3字練肝法 
本法是我國古代靜氣功之一。做法是摒棄雜念,口呼鼻吸,呼氣時默念字音,要求聲音低沈有力。

4. 臥姿養肝法  
春季宜夜臥早起,但睡時頭宜朝東方,以順應自然發生之氣。仰臥,頭東足西,舌抵上齶,閉口閉目,鼓漱30次,使口中津液逐漸增多,待津液滿口時,緩慢咽下。對於老年人春季津液不足之口幹舌燥、皮膚乾燥等均有作用。


春季養生的食補和藥補

    春季養生的食補和藥補,應從細胞發生的基礎物質來補。春季是萬物發生之時,也是細胞趨向活躍之際。細胞的核心物質——核酸(dnarna)在春季的活性較高,需求量也很大。所以,春補的根本,就是給人體補充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

    動植物的蛋白質,如牛奶、雞蛋、肉類等經消化成各種氨基酸才能通過腸粘膜被吸收,而這些氨基酸要重新再合成體內各組織的蛋白質,要靠核酸來完成。體內缺乏核酸,吃再多的食物,也不會轉化成體內必需的蛋白質。老年人體內自我合成核酸能力已明顯降低,這就需要有充分的外界核酸來補充,尤其在春季萬物發生之時補充更有效果。

    據日本國際自然醫學會1993年報告,每1o0g食品中含核酸量爲:精白米46mg,糙米63mg,蕎麥粉133mg,鮮沙丁魚28omg,幹沙丁魚466mg,鮮蘑菇98mg,幹蘑菇634mg,牡蠣(罐頭)239mg,幹豌豆173mg,花菜豆485mg

    需指出的是,牛奶系體內腺體的分泌物,不合核酸;雞蛋等蛋類時單細胞物質,所含核酸極少。儘管它們含有其他營養物質,但從核酸角度來看,無太高價值。所以,春季吃早點,以喝豆漿爲好,因爲豆製品核酸含量較高。

    美國弗蘭克博士要求人們每周吃4次沙丁魚,再加上蘑菇等,就能改善老年人核酸的不足,而防治老年病,延長壽命。一般而言,海産品合核酸較多,其次是動物內臟和瘦肉,再次是各種豆類及豆製品和綠色蔬菜。挪威、瑞典、荷蘭、冰島及日本人對核酸的營養認識較爲普及,因此,這些國家人民的壽命校長。

    一些中藥隨症而施,對老年人春季多發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1. 細辛散  老人春時多昏倦,當服之。方爲細辛3g,炙甘草1.5g,川芎3g。水煎熱呷,可常服。

    2.菊花散  老人春時熱毒氣上沖頸項,頭痛面腫及風熱眼澀,宜服。方爲甘菊花、前胡、旋複花、芍藥、玄參、防風各3og。共爲未,臨睡前米湯調36g送下。

    3.延年散  老人春時服,進食順氣。方爲陳皮12og,甘草6og。共研細未,每次5g

    4.黃芪散  治老人春時諸般眼疾發動,兼治口鼻生瘡。方爲黃芪、川芎、防風各3og,甘草15g,白蒺藜3g,甘菊花1.5g共爲細未,每次服6g

現代科學對春季進補的研究不及對冬季進補的研究深入,但傳統醫學中有很多上述的實踐經驗。這些東方醫學的寶貴經驗,正在引起海內外生理學家、生化學家的注意。春季養生是四時養生之首,開瑞一定要搞好,否則會影響全年的生命活動。春季養陽氣,則能預防冬秋之寒病,促進細胞核內生命物質的有序發展,使老年人的身體更加健康。 

 

 
 
目前評價:0
 
您對這一則文章的評價:
 
回應內容: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