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部落格 > 部落格文章
 
夏天——醫治冬病的時機
 
分類:健康常識

2010/5/7 下午 03:17:12

 

夏天——醫治冬病的時機

藥王孫思邈說:“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所謂“將病之病”就是這種現在雖然未發,但卻會在將來某個時候必發的疾病。那就要在未發之時,趕快祛除其必發的條件——或主因,或誘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變體質,祛除誘因就是要改變環境。

  前兩天路過一家中醫院,看到排隊就診的人都排到了門口。原來是針灸科在伏天搞的穴位敷貼,用來治療冬天易犯的哮喘病。冬病夏治,善用天時,確實是很高明的療法。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發的病,此種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症狀是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這樣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覺也要蓋著被子,穿著襪子。

 

為什麼冬病要夏治呢?是因為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於虛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環境也是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裏晾衣服,是很困難的。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體內也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後背的膀胱經以及各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但若是陽氣衰弱,體內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消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等,然後整日在有空調的房間裏工作,那真是陳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記住,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瘀阻,這叫做“寒凝血滯”。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就流行不暢,不但會四肢不溫,也常會有手腳發麻的症狀出現。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複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積寒呢?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內用溫熱”“外散風寒”

 “內用溫熱”就是服用偏溫熱的飲食。有人覺得,大熱天的,再吃熱的東西,那還不得心煩氣躁。不錯,關鍵是服溫熱也有個正確的服法——我們可以熱藥涼服。比如說紅糖姜湯水,本來是溫熱暖胃的,但我們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膠瓶中,然後放到冷水裏泡一下,此時,我們雖然喝的是冷飲,到胃裏的時候卻是熱藥。還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後怕風的人,此時可用“玉屏風散顆粒”數袋沖成一瓶,放涼,每日當飲料頻飲,汗多可止,無汗可發,又可防風,真是一石三鳥,您不妨一試。

 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所以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說裏提到過的《九陰真經》裏的第一句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正好體現了人體應天時而動的這種自然調節功能:瀉心經之氣血(火)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寒)。心,五行屬火,夏天最盛;膀胱經,人體之藩籬,是抵禦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內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體多汗是上天賜予我們的自然療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氣,發汗本身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瘀毒。但由於夏日我們貪食冷飲,胃腸中有大量寒氣,本來用於發汗的心火,轉而被用於溫暖腸胃了。此時,體表便缺少氣血來抵禦外邪侵襲了。而所謂的外邪也是我們一手製造的,那就是空調的冷氣。冷氣從皮膚而入,冷飲從腸胃而入,心火雖盛,難敵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發汗,結果就出現了所謂的“腸胃型感冒”:發熱無汗,吐瀉交加。此時,我們可以吃“藿香正氣丸”,此藥偏溫熱,外散風寒,內消寒濕,一藥兩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內外俱熱,此藥卻大不適宜。

 以上說的,似乎與冬病夏治無關,其實不然,告訴您寒邪出入之機理,您才會有長久應對之策略。下面說得再具體些:

 如果感覺肚子涼,夏天也愛吃熱的,又怕風怕冷的人,那就要吃些附子理中丸先暖暖胃。夏天藥店很少有人買此藥,怕上火,可有人本身虛寒一片,這點火投進去,恐怕馬上都會熄滅呢!用艾條來灸中脘關元足三里,也很有效。只是艾灸的味道有人不喜歡,也有人怕煙,那就可以不用。其他的方法還有很多,找自己最樂於接受的效果才好。

 如果感覺後背發涼,怕風,那就先在後背刮刮痧,若能同時用熱水泡腳,再喝一碗發汗的生薑紅棗湯,或者是胡椒白蘿蔔湯,寒氣是很容易排出的。

 還有取嚏法,對於身體有寒的人,是最好的寶貝,尤其是一取就容易打噴嚏的人,那就更要多取。每次取到打不出噴嚏,並微微發汗為止。排出身體的寒氣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有時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因為虛寒是一種體質,是胎裏帶來的,如果我們按照先天的生長慣性而不去改變它,那它就會像一株本來傾斜的樹苗,繼續往偏曲的方向生長。所謂“治未病之病”,就是要從先天體質入手,糾正陰陽之偏。“損有餘而補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有人說,我雖然虛寒怕冷,但是一吃熱藥或熱的食物,就會上火,臉上起皰,牙齦腫痛,必須馬上再吃祛火的藥才行。這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您表寒過重,雖吃熱藥,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內熱直上頭面所造成的。外寒就是膀胱經之寒,只要在後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熱藥或熱的食物,就會火有去處,發向後背去禦寒,不再往頭面上跑了。

 

當然,這裏只告訴大家個思路,用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感受,隨心取捨,任意添加,千萬別去生搬硬套,其實,沒有更好最好,只要恰好就好。

 感悟《求醫不如求己》

 寶寶:

 我的背老發冷,而且全身各個關節也經常發冷,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夜晚的彩虹:

 膀胱經寒氣太多,上背部冷是肺的問題,中間是脾胃,下段是腎和膀胱,好好看看《夏天——醫治冬病的天時》這篇文章,會有所啟發。

 康康sky

 用取嚏法老也打不出噴嚏怎麼辦?

 我知道:

 用巴掌大的餐巾紙,分成4小塊,正方形或長方形都行。折成對角,搓成細細的小棍子。然後沿著內鼻壁稍稍摩擦,如果你比較敏感,一下子就會止不住地打噴嚏了。

 小小問:

 生薑紅棗茶是怎麼做的啊?

 濁世公子:

 生薑(六七片)、紅棗(八九枚)適量,水1斤左右一起煮。

 小惠:

 對於排汗順暢的人來說,夏天發汗是很好的。但有的人就像老師說的是“冰包火”,體表堆了一層厚厚的脂肪(寒氣所致),無法順暢排汗,就會覺得酷熱難當,甚至中暑。老師說過,這種情況只要在後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加上養血氣,清除體表之寒,使發汗順暢,就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了。

 路過蜻蜓:

 此文就像姜汁紅糖水一般,暖心暖身。昨天用艾條灸了足三裏等穴位,感覺很好,喜歡艾灸的味道和暖暖的感覺。喝了姜汁紅糖水暖胃發汗,此次沒有腹痛。用了幾次取嚏法,預防了淋雨後的感冒,容易出涕,每次取到打不出噴嚏,並微微發汗。今天對照老師的新文,感覺自己很對路。前陣感冒、咳嗽很流行,往日體弱多病的我居然“倖免於難”了,心中充滿前所未有的自信。相信跟著老師的指導,堅持調理,一定能徹底改善體質。

 

 
 
目前評價:0
 
您對這一則文章的評價:
 
回應內容: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