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部落格 > 部落格文章
 
食用油新知
 
分類:健康常識

2010/7/23 下午 06:06:07

 

食用油依其來源分成動物性植物性。其中動物性食用油有豬油、雞油、牛油等;植物性食用油則是大豆油、花生油、橄欖油、蔬菜油、葵花籽油等。

 

另食用油的油脂成分,包括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飽和脂肪酸是動物性食用油油脂的主要成分,也是構成膽固醇的主要來源,因而食用過量極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至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則是植物性食用油的主要成份,除可提供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之外,還會清除體內的膽固醇含量

 

烹調用油各有不同
近年來受消費型態多元化的影響,食用油業宛若進入戰國時代。儘管消費者都瞭解食用油的油脂成分,但何謂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恐怕許多消費者仍是一知半解。

 

其各優缺點如下:
1
、飽和脂肪酸:較易沈積,不易排出體外,因而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但因其較安定,不易氧化,非常適合高溫油炸,其大多存於動物性油脂及屬植物性食用油的棕櫚油、椰子油。

 

2、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的效果,不過因其亦會降低好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的吸收,加上性質不安定,所以較不適合高溫油炸,如黃豆油、玉米油、葵花油等。

 

其實市售的食用油種類很多,但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用油,應是消費者關切的焦點。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組成的植物性食用油為例,如大豆油、葵花油,由於性質較不穩定及不耐高溫,若遇溫度太高,極易讓油氧化,進而產生致癌物質,所以不適合油炸的烹調方式;另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組成的植物性食用油為例,如橄欖油,也不建議高溫使用。
據調查資料顯示,選擇植物性食用油應特別注意耐熱性、穩定性、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及維他命e含量等,其比較如下:

 

1、耐熱性較高:胚芽油、玉米油、花生油、棕櫚油、苦茶油等

 

2、穩定性較佳:胚芽油、玉米油、花生油、棕櫚油、苦茶油、胡麻油等

 

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胚芽油、玉米油、苦茶油、胡麻油、黃豆油、葵花油、紅花籽油、橄欖油等

 

4、維他命e含量較高:胚芽油、玉米油等。

 

 

至於植物性食用油是否適合高溫的烹調方式,營養師建議從兩個方面進行判斷,即

 

一、脂肪酸的比例: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食用油,在高溫下極易發生化學變化,產生自由基等有害物質;二、發煙點:將食用油加熱到產生油煙的溫度,因廚房的油煙極易傷肺和皮膚,如果食用油的精製度較高,其發煙點亦較高,並較耐高溫。

 

油炸的油應選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發煙點較低的油。

 

營養師強調,植物性食用油的主要成份,包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但亦有部分植物性食用油的主要成份為飽和脂肪酸。所以烹調食物時,應先瞭解各種食用油的特性;若需油炸或油煎食物時,就要使用耐熱性較佳的食用油。另提醒消費者熱油的溫度不宜過高,約七分熱即可,千萬不要等到冒煙時才放入食物(會產生致癌物);鑑於食用油重複使用時可能會產生酸敗,造成大量的自由基,因而呼籲消費者儘量不要使用回鍋油。

 

至於近年來帶動消費新風潮的橄欖油,雖然橄欖油不僅是食用油中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成分最高,更富含抗氧化多酚化合物及維他命adek,甚至有醫學研究報告指出,橄欖油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癌症。但營養師同時建議消費者,橄欖油最適合的使用方式,就是將食物燙熟後,拌上橄欖油就可食用,較不宜做油炸使用

 

瞭解特性吃出健康
1
、黃豆油:由黃豆壓榨提煉而成,是全球年產量最多的植物性食用油。

 

2、葵花油:由向日葵子經榨油而成,具有高發煙點。

 

3、花生油:花生經炒焙、壓榨、過濾而成,有「長生果」之稱的花生,富含營養價值,風味亦極佳。

 

4、芥花油:是油菜種子壓榨而成,並分為低芥酸(芥酸含量小於2%)及高芥酸芥花油,目前以低芥酸芥花油被食用較多。

 

5、橄欖油:是橄欖肉壓榨而成,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高。

 

6、胡麻油:胡麻(俗稱芝麻)種子經炒焙、壓榨而成,油香濃烈、風味獨特。

 

7、葡萄籽油:葡萄籽精製而成,含有高量亞麻油酸(66%以上),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必需脂肪酸,亦富含花青素及天然維生素e

 

由於飲食精緻化及缺乏適度運動,以致中、老年人普遍有血脂肪及膽固醇偏高的情形,甚至出現心血管和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因而營養師提醒消費者平時應慎選食用油,避免發生上述症狀。另因脂肪酸和膽固醇有密切的關係,如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就會使總膽固醇量升高;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亦會使總膽固醇量下降。所以選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用油,具有提高好的膽固酵、降低不好的膽固醇等優點,這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助益頗大。
營養師表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雖然能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的量,卻會讓好的膽固醇與壞的膽固醇一起降低;其中好的膽固醇如果太少,會使細胞有老化的現像。此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易氧化和不安定,若採高溫油炸的烹調方式,就易產生自由基,這也是人體老化及致癌的主因之一;一般認為,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但因安定性高,不易酸敗與氧化,非常適合高溫油炸、烘焙的烹調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食用油均不宜反覆油炸及高熱,並須妥善保存,才能吃的既健康又安心。

 

妥善保存使用安心
有關食用油的保存,提供三大原則給消費者參考:

 

1、避免接觸氧氣:食用油接觸氧氣極易裂解,因而使用後應立即密封,並於短時間內使用完畢。

 

2、避免照射陽光:食用油必須放置在陰涼及無日光直射處。

 

3、避免靠近熱源:尤其是不要放在瓦斯爐旁,回鍋油儘量於當天使用完畢。

 

醫學研究報告發現,煎、炒、油炸食物時產生的油煙,會增加致癌率;另從肺癌在國內女性死亡原因名列前茅可知,烹調食物過程中產生的油煙,嚴重傷害女性朋友的身體健康。因此,營養師建議消費者改變烹調食物的方式,並以蒸、煮、滷代替煎、炒、油炸,藉以降低油煙的吸入;另鑑於蛋、肉類等已含有飽和脂肪酸,所以最好以植物性食用油為主,避免出現油脂攝取過量的問題。

 
 
目前評價:0
 
您對這一則文章的評價:
 
回應內容: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