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進化觀點看飲食防癌
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 賴基銘 2000/9/1
以人類的進化史來看,人類的老祖宗猿猴基本上是草食性動物,這可以從人類的生理構造還保留有精囊(seminal vesicle)得到印證。
幾百萬年前,哺乳動物開始出現時,已演化出雌性動物的乳腺及雄性的攝護腺,因此,攝護腺在所有的雄性哺乳動物是很常見的,但同時具有精囊則只有草食性的動物中才有。
精囊在肉食性的動物-如狗、貓是不存在的;亦即,以蔬菜及水果為主食的動物才有精囊的出現。
為什麼攝取肉食的人類也會有精囊出現呢?
這可能由於人類是從「以草食為主的猿猴類」演化而來,而後來才漸漸改變為肉食。
事實上,人類一直到一萬五千年前,才開始改變飲食的習性,包括學習飼養家畜、貯藏食物、烹調及開始攝取肉類及脂肪,這種飲食習慣的改變和後來人類發生的許多文明病息息相關,包括癌症。
飲食和癌症的相關性,在近數十年,已從流行病學動物模式及臨床試驗逐步得到印證。過去認為人種的差異、基因的遺傳會影響癌症的發生,後來證實,飲食與生活環境才是影響基因表現的罪魁禍首。
譬如,東方人常見的胃癌、肝癌、鼻咽癌、子宮頸癌等癌症,當移民到美國後,改變了生活及飲食習慣,罹患東方人常見的癌症,就會減少,但相對的,歐美人常見的癌症則隨著增加。
癌症已連續十八年,蟬連國人十大死因的首位,其發生率節節上升,這當然也和台灣社會的年齡結構逐漸老化有關,一方面也反映這十多年來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變遷(大量肉食、高熱量食物、脂肪攝取過多、少纖維蔬果、空氣污染、過度緊繃的社會導致的精神壓力等),愈是文明的國家其癌症的的發生率也愈高。
從最近這五、六年來台灣癌症排名的變化,包括發生率及死亡率,明顯指出飲食及生活的變遷對排名的影響最大。
譬如,在女性不斷增加的乳癌、大腸直腸癌、膽囊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都和脂肪及肉類過多攝取有關;男性的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也都和西化的飲食有密切相關。
因此再度回歸到人類原始的草食本性,多攝取蔬菜、水果及五榖類,可能是防止諸多文明病及預防癌症的最佳途徑。
目前醫學研究已陸續證實,植物性食物中的化學成分(phytochemicals),有別於維他命和礦物質,它們可用來對抗疾病,尤其是其所具有的抗癌防癌效果,就像20 世紀初期的維他命一樣,治療了許多慢性病。
最令科學家們感到興奮的是,植物性食物中的化學成分,透過多重的生物效應,對細胞從正常狀態轉變成癌細胞所具有的明顯抑制能力,也因此被稱為是21 世紀的維他命,將在人類預防癌症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流行病學調查也指出,如果能夠多攝取蔬菜、水果及五穀雜糧類,確實可以降低罹患各種癌症的機會。
美國自1991年起,開始全力推廣 "5 a day" 的飲食防癌運動以後,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此 " 天天五蔬果",也成為公元2000年台灣癌症基金會「全民飲食防癌運動」的主軸,盼國人養成每天至少吃五份新鮮蔬菜水果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飲食防癌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