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牛肉再次被驗出含有瘦肉精,而且是在血管較少的牛筋部位,專家預測在牛肉中的含量可能會更多。這一批過年前2千多公斤的美國牛筋,在海關被食品藥物管理局驗出有瘦肉精殘留,濃度高達6.21ppb,是近來被檢出瘦肉精殘留濃度最高的美國肉品。對此,總統馬英九表示憂心美牛問題將影響「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甚至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透露,歐胡會前中國曾要求美方簽署中美第四公報,遭美方拒絕,這個刻意爆料的舉動,也被解讀為向台灣展現實力以施壓。
我們當然不會天真的把美牛視為單純的食品安全衛生問題,但是整個執政團隊中,只有一位即將卸任的衛生署長,以個人獨特的嗆聲風格質疑薄瑞光「管太多」。
如果馬政府認為瘦肉精無傷大雅,只是2007年民進黨政府迫於國內豬農壓力而不敢開放,那麼現在已經是執政任期過半,卻遲遲未解禁,被驗出有瘦肉精殘留,又責怪民眾恐慌,不利台美貿易,絲毫不關心有瘦肉精的肉品是否流入市面,影響國人健康。
事實上,准許瘦肉精殘留的國家只有26國,其中美國肉品出口的管理最為鬆散,允許瘦肉精的殘留量也最高;日本和紐西蘭則是國內禁用,進口肉品的瘦肉精殘留量標準僅是美國的5分之1。況且歐盟和中國亦全面禁止瘦肉精殘留,為何台灣就必須接受美國的標準?
再者,馬英九在2007年為了競選總統而下鄉long stay,入住農村養豬戶時,曾表示台灣人食用內臟的比例遠多於美國,要求台灣比照開放使用瘦肉精是「不合法也不合理」。
不過,美牛之所以可以如此強勢的長驅直入,主要是由於台灣的社會過於羸弱,無論是2007年的反瘦肉精解禁,或者2010年反美牛全面開放,皆是因為它們成為政治議題而成功。要是當時沒有總統大選,立法院沒有《食品衛生管理法》的修法,兩次運動的社會力量可能很難集結。這並非悲觀的失敗主義論調,只要看兩次運動所動員的群眾屬性,以及後續相關事件爆發時,社會上反應的冷淡,即可知曉唯有政治議題、或可使之政治化的議題,才具有動員群眾的能力。
換言之,任何去政治化的組織,都難以有效的集結群眾;在現實政治中取得代表性,是必要的手段。台灣的政治版圖由兩黨壟斷,其他團體往往不是去政治化的宣稱超越藍綠,就是成為其外圍附庸。因此,透過政治的旗幟組織群眾,改善羸弱社會的體質,才能走出一條另類的政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