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腕的誘惑
心靈工坊
self help
顛倒的夢想,窒息的心願,沉淪的夢想
為在暗夜進出的靈魂,守住窗前最後的一盞燭光
直到晨星在天邊發亮
這是我在對家庭面臨極大絕望之際,被標題「割腕的誘惑」給吸引因而買下的書。
內容主要分為兩大篇章:
第一篇:認識自傷 第二篇:邁向康復之路。
本書利用許多真實個案來幫助大家瞭解何謂自傷,自傷的行為以及他們的心理與可能造成自傷的原因、背景,而自傷也可能是厭食症或暴食症的併發症狀,以及該如何應對與如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書本好看的原因可能是它所呈述的事實赤裸裸的攤在我們面前,這些我們平常不會碰觸的「活動」卻還是有為數不少的人在「暗地」進行著。內容講敘的是一位心理治療師(作者)以協助者的身份幫助自傷個案恢復身心健康。
自傷者是以刻意製造身體的苦痛,來解決精神層面的痛苦與折磨;藉由血液的流失,來尋求心靈的慰藉。換句話說,疼痛與自我傷害,是用來轉移心理創傷的方式,可說是一種「苦澀的藥物」。
節錄
1. 周遭欠缺成年長者的關心和安全的依附關係,他們的自傷並非自殺想死,而是一種「以痛制痛」的病態自我療傷模式。
2. 我經常思考,即使擁有2‧0的視力,我們真的看得到一切嗎?還是說,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已經知道的;我們個人的知識世界不曾思考過的,就算是擁有一等一的銳利眼力,就算是鐵證如山的事實擺在眼前,我們經常還是看不到。
3. 自殺可能是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一切的痛苦;自殺也可能是一種溝通方式,在所有正當的溝通方式都無法奏效後,所訴諸的最後方法。所謂的「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是這個意思。自我傷害卻是沒有自殺企圖的身體傷害,它甚至是一種想活下去的吶喊。希望自己藉由這些方法,擺脫糾纏不去的不愉快感覺。
4. 自我傷害進一步的分類:
一、重大自我傷害
二、刻板重覆的自我傷害
三、表層自我傷害:a.強迫性自我傷害
b.偶發性的自我傷害
c.重覆性的自我傷害
(在此並不多作介紹,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翻閱,在本書的p.30)
5. 想要了解為何人會傷害自己的最好方式是,仔細聆聽他們的心聲。
6. 為何要自傷?1.一種情緒崩潰,或是無法思考的感覺。
2.一種無法表達,或甚至在意識層面也無法感受到的憤怒,主要是針對生命中的一個(或許多)強勢人物,通常是父母親。
7. 自傷的人總認為自己是無能的。在公開場合裡,她或許並不溫馴,也不會是膽怯或害羞的;相反地,可能非常外向奔放。然而,不管看起來多麼外向或有自信,他隨時隨地都是孤寂的,不同於周遭任何一個人,他永遠是個局外人。因為自認有缺陷、能力不足,讓他經常深陷被懲罰的害怕中。
8. 事實上,在同儕團體中,他通常是受歡迎的,朋友們可能稍為注意到他這方面的敏感特質(實際上,大部分人幾乎感受不到他這種敏感特質)。因此,自傷個案可能是一個受到大家喜愛、有時還是高成就者,可惜的是,同時也背負著無數的問題。
9. 一個人罹患的疾病並不代表他的本質。
10. 誰可以是協助者?協助者得具備如下人格特質才得以適度的發揮功能:信心;始終對個案保持同理心;能表現對個案疾病的理解;瞭解個案的絕望,讓他感受你的瞭解;保持父母養育子女的態度;對於他的未來,維持樂觀的態度。
其實本書還有多處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在此僅節錄短短10點。
「一生當中的某個時間點,我們都曾經體驗到駭人的感覺或想法。選擇刻意遺忘,只會在心中留下更多疑點。與其如此,不如深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