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部落格 > 部落格文章
 
如何打造老有所安、老有所用的台灣新社會
 
分類:新聞

2008/3/19 下午 09:45:58

 
台灣老年人口 近將達四百萬 老人醫療佔家庭支出總比重20% 有能力照顧年邁父母的兒女愈來愈少 黃肇松:身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一員,很快就要晉升為「資深公民」行列的一位新聞工作者,今天受邀來參加「台灣老人問題與對策之探討」研討會,內心感觸良多,但也充滿期待。 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資深國民占台灣總人口的七%,我國正式進入人口老化國家,老化速率很快,今年已到九點四%,人數約為二一三萬。老化速率僅次於日本,為全球第二位。十年之後,民國卅七、八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開始進入老年,台灣老年人口將呈現倍數成長,在短短七年內從二七三萬增加到三九二萬人,接近四百萬大關。 人口老化面對的第一個重大課題就是老人安養問題,台灣迄今未建立國民年金或老人年金制度,對退休老人生活的照顧是「既患寡,也患不均」。老人醫療照護也令人憂心,舉一個例子──老人醫療支出就佔了老人家庭支出總比重的20%。靠子女來照顧老人──這是傳統,但隨著大家庭制度的崩解,有孝心、也有能力照顧年邁父母的兒女愈來愈少。靠政府來照顧,在稅收減少,負債累累的情況下,也是困難重重。 那麼,就不管了嗎?怎麼對得起這些曾經流血流汗貢獻社會的資深國民?這些年,我們看到不少縣市政府想方設法,給老人提供照顧,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佔全縣人口將近十二%的台南縣,就推出「設置村里關懷中心」和「行動醫院、全民健檢」兩項先驅計畫(pioneer p roject),期望能讓老有所安。計畫推動以來,各界雖有不同意見,但確已見基礎初立,如何強化深化,推廣出去,得到社會各界更廣泛的關注與討論,是這場座談會舉辦的宗旨與目的,也是我們的期待。首先請台南縣蘇煥智縣長引言。 主題一 台灣老人問題與對策之探討 後老人年金時代 老人更需照護 蘇煥智:老人問題是我回到故鄉台南縣服務最關心的課題,也是個人從政歷程中最重要的議題。八十一年第一次競選立委時,我推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每個月致送五千元老人年金的政見,得到家鄉父老的認同,以十萬多票當選。在第一屆立委任內,我在立院成功推動老農津貼的立法,年金運動持續蓬勃十幾年。 年金之後的老人問題還有很多,「後老人年金時代」最重要的是老人健康、照顧以及因為子女離家的生活寂寞問題。台灣在八十五年x現民間蓋安養中心熱潮,老人福利法修法後變成老人安養中心,這幾年都在討論合法化問題。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養護機構能不能解決老人健康照護問題?機構化的照顧對象幾乎都是沒有辦法自理的老人,鄉下父老很多不想去,一則要離開自己認識的地方,心理上不願意去,再則對制式的照顧,感到不k心、不方便,機構化的制度有根本上的困難。 社區化的老人照顧制度要如何形成,個人感觸最深的是,在我立委任內,年邁的母親、父親相繼過世,在生病期間,兄嫂很孝順,很照顧他們,我也盡可能回家探視,父母在人生最後階段,身體情況很壞的時候還有兄嫂照顧,但看到更多的老人,子女都不在身邊,生病沒人照顧,老人很無奈,子女也很無奈,因為工作想要照顧又沒辦法。 許多教授專家不斷提倡的「社區化的照顧」,我從民國八十四年開始思考利用台灣傳統自然村的聚落,有接近的血源、共同的鄰里,扮演社區照顧機能的制度,擔任縣長之後,我推動以村里為單位的村里關懷中心,關於老人健康照顧部分則推動行動醫院全民健檢。 村里關懷中心制度的特色包括:一、規畫讓每一村里關懷中心有專職工作人員,兩年來以擴大公共服務提供服務員,扮演整合聯繫功能;二、提供經費購買運動、休閒設施讓社區有基本的休閒功能;三、組成志工協同服務員對弱勢的老人進行定期訪視,並對中低收入老人送餐,如有其他問題也盡可能提供相關協助,創新的作法還包括安排老人中午在關懷中心聚餐。 村里關懷中心有很多感人故事,有些關懷中心負責人會接送行動不便老人到中心用餐,或連單親家庭小孩一起照顧,進行課後輔導,協助外籍新娘等。 經兩年實踐,逐漸找回傳統農村濃厚的人情味,把對待自己父母的心情擴大到關心村里的所有老人。 當然也不是每個關懷中心都做得盡善盡美,也有一些需要改善。經過兩年實踐,面臨的困難,包括服務人員是「永續就業」計畫的臨時人員,專業度可能不夠,而且半年或十一個月就換人,有不穩定性;另外,不是每個中心能力都那麼強,需要輔導,光憑縣府人力並不夠,若能推廣做為全國性政策,學校的教授、老師都能來輔導,應該更能強化其功能,對落實照顧老人、殘障、外籍新娘,從每一個村落來融合,社會會愈來愈健康。 現今科技、醫術發達,最嚴重的病就是癌症,鄉下老人很「古意」,若非病到忍不住,都不會上醫院,全民健保的健檢未關注到癌症,讓人民能作篩檢,發揮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功能,到大醫院健檢要花很多錢,整合卅多項檢查,到偏遠無醫村為老人檢查,讓偏遠地區老人平均壽命能拉長到與台北市差不多。這是台南縣成立行動醫院推動全民健檢的初衷。 村里關懷中心及行動醫院全民健檢計畫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台灣經驗,甚至美國醫療專家都來考察。若能好好推動,對於因應我國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衝擊當有助益,也可作為值得向國外推廣的台灣經驗。 照護服務直接解決需求 傅立葉:在來台南的飛機上看報,看到內政部對各縣市老人福利工作的考評,台南縣名列前茅。蘇縣長從當立委時就非常重視老人福利,是國民年金的重要推手,擔任縣長又提出後老人年金時代台灣老人問題對策,具有遠見及前瞻性。 蘇縣長提出的老人社區照護問題,與陳總統在二○○二年全國社會福利會議所提出的積極性社會福利政策有一致性。陳總統所談的積極性社會福利政策的重要概念是從過去強調以所得為中心的政策思考為模式,轉化為與照顧、服務為中心的思考模式,過去強調如何維持老人的所得,強調現金給付,後老人年金時代更重要的是提供老人需要的各種照顧服務,更偏向食物給付,老人即使有了所得,在市場不一定能買到他所需要的服務,對老人來說,照護服務的提供直接解決老人照顧需求。 對政府來說,政府要保證每個老人、失能者得到他所需要的照顧服務,政府的角色需想辦法促成各種服務的提供及整個輸送體系的建立,政府的角色變得更為積極,可以與民間合作,積極性的社會福利政策所要的政府角色不一定是大政府,但一定是更有能力的政府。蘇縣長在引言中提到的問題,以及各位與會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我會與出席會議的內政部社會司蘇司長帶回中央研究,做為全國制度規畫的重要參考。 整合服務需全民總動員 林萬億:十一年前當今的蘇縣長在競選立委時,曾受他之邀,一起推動老人年金制,第一場到關廟鄉用台語向老人家解釋什麼是年金,今天回到台南,有不少感想。 老人問題只有比以前更加複雜且更嚴重的需要被關切,到二○一七年,台灣老人人口和十五歲以下的幼年人口開始交會,約略相同,接著老年人口上揚,十五歲以上人口開始下降,老人人口愈來愈多,告訴我們照顧老人的各種體系愈來愈有迫切需要,傅政委剛已點出三件重要事情,第一是如何保障老人經濟安全,第二是如何讓老人雖然老但要活得健康,第三是如何提高老人的社會生活品質。 要滿足老人經濟需要有年金制度,再者是讓老人健康照顧體系能更落實到能照顧到每一個人的需要,第三是怎樣讓老人的社會照顧系統能夠建立起來,健康照顧體系與社會照顧系統一般稱為「長期照護」。「長期照護」有四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一是怎樣把方案體系建立起來,第二是怎樣把提供者找出來,第三把科技及設施建構起來,第四是怎樣籌措經費讓它運作得更好。 從南縣的經驗來說,我們一定需要把健康和社會整合起來,所謂的整合,從過去單一單位的服務,在台南縣已經被打破,而且事實上也過時,因此從單一系統的小整合,再把小整合整合為中整合,在台南縣的村里關懷中心和全民健檢,已引進小整合,並且往中整合在走,未來再把層次拉高進行大整合,從社會到衛生系統,再擴大到勞工、農業局,以至於到農會系統等,就成為一個全民總動員的照顧體系。 在縱的整合方面,從村里到社區是最基層,再向上拉高到鄉鎮市長,再拉高到由縣府整合區域,再由中央進行跨縣市資源整合,方案的系統若能建立,八年到十年就能做到更好的老人照護。 在如何找到「提供者」?需要醫療復健、社工、半專業、非專業的志工等人力,訓練成為督導系統,老人醫學、老人護理、老人心理等科技的進步也需全國性來推動,所需要的各種設施的研發、流通等。 財政方面有兩種走向,一是以全民健康保險來吸納老人照顧的財政,或獨立出來以長期照護保險來單獨處理,有人認為可用政府預算解決,也有人認為可用商業保險辦理,這些問題可以用五至八年的時間才處理還來得及,方案或系統若不出來,光有錢也沒用。 七成老人由社區來照顧 陳武宗:蘇縣長佳里老家就在我家對面,也目睹蘇縣長過去推動老人年金政策的歷程。 回顧過去十年,都把老人問題簡化為經濟面問題,相對的,也把「老人年金」當成績優股,三千、五千、七千一直炒作,但是,老人問題是多元的、複雜的,老人問題就是「老、貧、病、孤、閒」,這五個面向過去都化約成給老人錢就好了,安養中心蓋多了,又變成給老人有地方住就好。 台灣與全世界都面臨高齡化的嚴苛挑戰,今天坐在這裡,大家可以重新省思從政府、企業、社區、個人、家庭如何面對這個問題,不要讓老人問題簡單化。 建構老人照顧有以下原則,安全、自主、多元且讓家屬有所選擇品質,這些都是環環相扣,台灣過去的十年努力都在求老人經濟保障。 老人生活、就醫安全之外,最高的品質就是活到老,還有自我價值實踐的機會,在這個理想底下,就是全世界都在談的「在地老化」的趨勢,背後隱涵的就是未來有七十%的老人是由社區來照顧,卅%是機構照顧。老人如果有意願及力氣留在社區,就應繼續留在社區、家庭,避免老人太早離開社區出現「拔根效應」。 台南縣在推動新大同社區計畫,是有其政策上的意涵,做了兩年,有些東西可以整理再出發,細節及技術性的如人力的問題、服務輸送的問題可以再建構。 熟人關懷易被老人接受 蔡美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微視面的老人問題,「老人」兩個字不代表問題,但是「老」字已經被污名化,老代表不好、沒路用、是一個依賴者,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怕老,怕老有好有壞,壞的是比較沒辦法適應老以後的生活,面對自己形象老化會沮喪,好的可能是會去保持身心健康,會規畫老年生活。 老人的生活要像「土狗」一樣,少年仔怎麼煮就怎麼吃,有得吃就好,吃得簡單,不要嫌太多;尊嚴要像「貴賓狗」,頭要抬得高高的,尾巴也翹得高高的,村里關懷中心除讓老人有飯吃,是否也能針對老人尊嚴作規畫,讓比較沒有自我肯定的老人也能活得很愉快。 近年的詐騙集團事件也影響社福機構對老人的服務,即使穿志工背心或識別證,十個老人有六個會誤以為是詐騙集團而拒絕志工關心,南縣推動村里關懷中心非常重要,運用在地的社區,村里中大家都認識的人擔任志工,關心自己所認識的老人家,比較容易被老人接受。 蘇煥智:老人精神層面及生活內涵的問題的確是很重要的課題,與成人終身學習有關,且與如何活化社區有關,牽涉很廣,光靠社區的人不夠,比較有整合、企畫能力的人通常都會離開鄉下,這是鄉村地區普遍面臨的問題,縣府有必要組成團隊去協助社區,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及行動醫院是由下而上,具體的操作經驗。 主題二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模式之探討 村里關懷中心 落實社區化照顧
南縣五百卅三個村里 到明年底有一半以上都將設有村里關懷中心

黃肇松:多數老人需要照顧,其中有很大比率的老人不願意「離鄉背井」到安養中心接受照顧,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麼社區照顧就成了替代方案─甚至可能成為老人照護的主流。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的計畫,是怎麼做的?首先請台南縣社會局長陳榮枝引言。 陳榮枝:南縣推動村里關懷中心是為解決後老人年金時代高齡社會的老人課題,落實社會福利社區化,使村里、社區獨居老人、弱勢者獲得真情關心與實質照顧,而且讓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啟用社區志工精神,且透過村里關懷中心編織全面性的社區照顧網,建構社會福利推行架構。 村里關懷中心在九十一年十月第一階段啟動五十處,九十二年九月第二階段一百四十八處成立,九十三年七月第三階段七十六處申請設置,九十四年第四階段預計成立五十處,現有一百九十八處已運作,今年底會再增加四十處,到明年底,全縣會有兩百八十八個關懷中心,換句話說,全縣五百卅三個村里,到明年底有一半以上都設有關懷中心。 今年評鑑結果,有三分之二的關懷中心都做得不錯,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問題需要輔導。目前面臨的難題包括關懷中心服務員都是擴大公共服務的服務員,專業性不足且有服務時間限制,再者,政府的補助都是階段性的,補助結束,計畫就喊停,為讓村里關懷中心永續經營,我們正在籌組志工組織投入服務工作。 老而有用活得更有價值 陳錦煌:在重建會,尤其是埔里長青村的經驗,讓我特別想了解南縣村里關懷中心的運作,禮運大同篇提到「老有所終」,老難道只能有所終嗎,不能有所用嗎? 從埔里長青村的經驗,老人不只是被照顧,還能提供其經驗,包括環境的整理,其他老人的照顧,或對社區的解說、介紹等,老人難道只有讓別人來照顧他嗎?難道不能用他的經驗,提供我們照顧老人的方法。 在重建會的經驗,我想到可以從社區產業、社會企業的角度,來看待、解決村里關懷中心面臨的永續經營、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們難道只能用很多的經費來支持村里關懷中心,而不能由老人轉換成讓它可以永續經營的可能? 這可由生活、生產、生態等三個層面來探討,南縣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漁村、山村,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因為對生活地區的熟悉,可以從事社區解說的工作,或把其傳統的手工藝、創意,轉化成可以吸引遊客願意花錢的社區產業。 這個角度出發,老不只有所終而已,老也可以有所用,如何來發揮「用」的功能,值得大家一起來探討,尤其是台南縣發展這麼多的村里關懷中心,社區產業是可以思考的。 社區產業借重老人的經驗、能力,還需要專業的研發,縣府可以做跨局室的整合,引進農會、非營利性的宗教團體,整合出具有特色的地方產業,創造價值,當老不只有所終,讓老人活得有價值,當老人老而有用時,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步。 多元服務提供老人需求 黃彥宜:在村里關懷中心看到很多老人服務老人,「有你做伴,我不孤單」呈現傳統的互助網絡,很令人感動。 關懷中心未來在人力上會以志工為主,是否代表會往社區傾斜,社區是一個節點,可以架構水平的支持網絡,透過鄰里、朋友、親戚架構水平網絡之後,要建立垂直網絡,需要與縣府、公所有更多的互動,形成有組織的網絡。 老人的服務是多面向的,如何讓老人的聲音可以更出來,讓大家可以更了解老人的需求,關懷中心提供老人很好的去處,除了老人有地方去,既有的關懷中心如何與社區發展、社區總體營造結合,讓老人可以有更多的參與,讓老人覺得他是社區的寶。 另外,關懷中心的送餐服務,在提供老人用餐之外,也要注意品質與衛生,如何烹調適合老人的食物,或老人有慢性病,在食物上如何調配,都需要更用心。 關懷中心成為管理平台 鄭讚源:作為一名社會學者,我相當佩服有十二萬名老人人口的台南縣,竟然能想出村里關懷中心的計畫,因為它很創新,也很全面。 台南縣政府做這個案子一定會碰到困難,第一線工作人員相當辛苦,也相當有意義,已做好第一階段工作,探討下一步要怎麼做,確實很重要。 台南縣推動的是村里關懷中心,其實關懷與照顧是有層次分別的,所謂機構式照顧比較偏重失能照顧,老人按失能程度分為三種,有少老、中老及老老人,村里關懷第一階段是讓社區老人、身心障礙者或青少年得到大家的關懷,佔比較多的照顧層面。 但是我認為若這個案子要能持續下去,第二階段應該要從關懷裡去創造信任,我們國家幾年來彼此之間比較缺乏信任,信任若能從社區開始,從日常送餐及打電話關懷,可維護村里關懷中心關懷的意義,不會花太多經費及人力在照顧的層面,因為村里關懷中心不是單一目標,而是多元目標,要有階段性目標,主要目標及從屬目標要釐清。 村里關懷中心人員要有先後順序與輕重緩急,現在村里關懷中心是用公共就業服務員擔任主要角色,目標是多元的,一方面要照顧村里老人,一方面要解決失業問題,但未來要慢慢讓某些村里關懷中心能自負盈虧,能發展出社區產業,能支撐一個或兩個專職人員,讓就業服務員能轉型變成自負盈虧,未來可做得更細緻,可運用一些健康老人做服務老人或諮詢工作,讓村里關懷中心能成為關懷與服務管理平台,成為公家與民間合作照顧諮詢系統。 培育人才加強照顧能力 蘇麗瓊:兩年前中央政府為加強地方政府對社會福利的自主性,把許多原來社會福利預算,由原來的專案補助改成統一補助給地方政府,讓地方政府更有自主性決定要辦理什麼項目的社會福利,但是有很多地方政府將補助移做其他建設,可能用做舖路造橋,沒有用在社會福利,我們很感動台南縣能將社會福利預算用在照顧老人的社福計畫上。 村里關懷中心多點的舖設,帶動空間閒置利用,更重要把社區的互相關懷及共同經驗都營造出來,我去參觀將軍鄉西和村關懷中心,更感受這樣效果,老人家自己從家帶來白米及蔬菜一起煮食午餐,大家一起吃午餐都是零收費,有的是孩子回來探望父母帶回的禮物,拿來讓大家一起享受,營造互相關懷氣氛,令人相當感動。 村里關懷中心未來如何發展,政府的資源不是唯一的,政府的資源在村里關懷中心可善加運用,很多村里關懷中心辦居家服務或飲食服務,都在政府補助項目,可是現在政府不直接補助地方政府,只補助民間團體,給地方政府很大空間,怎麼去培養民間團體營造可申請不同服務方案,整併到村里關懷中心的資源,台南縣還有更寬廣空間去處理。 至於如何培養民間團體?雖然有很多年輕人口外流,很難組成社團服務,但留下的老人中有所謂的年輕老人、中老人、老老人等,可從這些老人中創造出地區性特殊產業,讓年輕人願回來與社區共同發展,我到將軍鄉西和村關懷中心參觀,有一個出外做生意成功的董事長承諾,社區要做手工藝材料由他來,並協助做行銷,這是一個可能性,若大家都將希望寄託在政府單一資源,就阻斷了自己發展的可能性,也不符合社區營造及社區關懷的發展。 最後要檢討中央能做什麼?第一是系統性人才培育計畫,以加強個案照顧能力;第二個要做專業機能分享平台的建構,由小社區營造變成台灣大社會的營造。 「在地老化」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政策,也是政府當前重要施政,台南縣的經驗,中央當然會重視。 主題三全民健診─社區保健服務模式之探討 老人醫療是家庭重擔 如能經常檢查及早就醫 不僅維護寶貴生命 也可減輕負擔
黃肇松: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數據顯示,資深國民每年醫療費用高達非老人的二.五倍以上,老人醫療支出佔老人家庭總支出的比重超過五分之一,顯示老人的醫療是沈重經濟負擔,如能經常檢查及早就醫,不僅可維護寶貴生命,也可減輕經濟負擔,台南縣推動的行動醫院、全民健診計畫的現況及未來如何,首先請縣衛生局課長林麗珠引言。 林麗珠:行動醫院全民健檢的緣起,是要讓台南縣老人活得生活有品質,延長壽命,現在都說要活一百廿歲,有健康身體,社區提供健康服務要有便利性、立即性、整合性多元健康服務,行動醫院全民健檢的名字是由縣長取的,讓大家一聽就知道是在做些什麼工作,本身的全名是複合式社區健康檢查服務。 行動醫院全民健檢有三個主要目的,就是要篩檢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疾病發生及死亡,整合篩檢後發現人力及程序重疊減少,資源共同利用減少浪費,社區民眾接受檢查時間及精神負擔可減少,提高接受健康檢查意願。 行動醫院全民健檢實際上就是把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加上五項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肝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的篩檢,整個癌症防治加上成人健檢,放在行動醫院做卅幾項健康檢查,由各鄉鎮市衛生所做主導單位,衛生局做支援,結合縣內醫師公會及牙醫師公會及一些醫檢單位推動。 從去年三、四月試辦四場行動醫院全民健檢後,剛好遇到sars就暫停,到八月再度啟動行動醫院,到今年十月十日,已做了兩百五十一場,全部接受健康檢查民眾有六萬七千一百零六人,速度相當快,平均一場行動醫院有兩百五十人至三百五十人受檢。 以子宮頸癌篩檢為例,開辦迄今已找到九十一名病患,他們來受檢時認為是健康的人,不知已罹患癌症,透過行動醫院健康檢查發現是早期癌症,早期發現立即轉診治療,目前九十一人幾乎已全部轉診治療;乳癌發現兩人,口腔癌有三人,大腸直腸癌有四十人,肝癌有一百一十三人。 跨部門健檢整合效益佳 詹長權:台南縣推動行動醫院全民健檢,在這麼短時間內有所成果,甚為難得,我期許它有一天甚至超越「基隆模式」,什麼叫基隆模式?就是將癌症及慢性病結合起來到社區做篩檢服務。 今年美國癌症醫學會特別以基隆模式為題,在癌症雜誌寫了五頁的社論,說美國要向基隆學習,要做預防保健就要學習台灣,下星期美國癌症學會有一些人就要來基隆觀摩,回去後可能會對美國健保制度會有很大的改變。台南縣經驗不讓基隆模式專美於前。 這些工作最大的困難就在軟體的整合,衛生局如何跨處室整合,如何把中央部會不同資源整合,如何跟地方的專業團體及民間志工整合,大家常覺得我們的政府沒有效率,可是大家可看到一個公部門是有辦法做跨越整合,是台灣所創造跨部門健檢整合,整合後的成本效益相當好,可用非常精簡人力達成。 台南縣從去年至今篩檢六萬餘人,每次篩檢都要抽血,抽血都要禁食,為了讓鄉親不要餓太久,如何能讓鄉親在一個多小時就能完成篩檢,工作人員要很早起床去社區篩檢服務,這個精神代表台灣社會人跟人互相關懷的價值,我們有政治的紛爭讓人與人沒有信任,我從基隆做到南投、屏東、嘉義、台南,我覺得台灣人之間互信的價值很感動,我們的社會是有一個互信的價值在。 一個人從零歲到廿五歲是被教養的,廿五歲到六十五歲是生產的,六十五至八十歲是健康的十五年,八十歲以後到一百歲是可能要受照顧的廿年,賺錢的是廿五歲至六十五歲,資源夠不夠是這一群繳稅生產者說,要將錢放在廿五歲以改善教育,還是要放在老人照顧,目前台南縣有卅七%人口在廿五歲之前,五十三%在廿五歲至六十五歲,六十五歲至八十歲佔十二%,要看政治抉擇,若行動醫院做得好,台南縣會變成長壽村。 加強偏遠地區就醫服務 陳惠敏:我對行動醫院護理人員的投入相當感動,台南縣有很多鄉鎮,個人篩檢掛號時間都不一樣,學甲鎮是清晨六時,永康市為清晨七時,深入民眾,知道民眾的需求,對偏遠地區老人有專車接送服務,感覺老人好高興,像是在郊遊,有被重視的感覺。 老人生病在所難免,行動醫院以篩檢為主,建議今後加強偏遠地區就醫服務,並加強老人復健及養生保健。 地區資源充份利用,老人活動中心的再利用,會讓社區再熱絡起來,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的到外地上班,老人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到社區找同好,是老有所終的另外一個層次的提昇。 提供照顧者應走向群眾 周傳姜:兩年前家母生重病,她七十幾歲了,我爸爸八十幾歲無法照顧她,依我護理專業經驗,我幫媽媽找到台灣評鑑最棒的專業護理之家,裡面護士及病人比例是非常棒的,照顧得非常好,有設計很多活動,但送進去後我一直哭,但因我自己要上班,每星期去看一次還是一直哭,當我把自己媽媽送去時,她雖在裡面受到很好照顧,但還是想回家,讓我有很深的感受。社區照護的觀念,更加深植我心。 台南縣純樸可愛,老人護理長期照顧是多元的,提供照顧者應走向群眾,而不是坐在那邊等人家過來,我們培養那麼多護土是坐在醫院等病人來求助,這是錯的,希望能有更多力量放在預防保健,我任教的學系一直參與社區健康營造工作,這學期開始將教學與社區參與結合,將老人護理課程帶到社區,同時做老人健康評估,老人護理及做口述歷史,幫地方保存發展寶貴的經驗。 行動醫院有效運用資源 徐瑞祥:老人要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健康管理要趁早,行動醫院全民健檢就是從這個理念出發,將高危險群民盡早找出,做很好的防治措施,把健康當做財富一樣管理,不只財富要管理,自我健康更要管理,超過六十歲若沒有很好的生活品質,被慢性病拖累,是很累的。 健保醫療資源快要被用光,如何有效運用醫療資源分配,並避免紛爭,最好的方法就是全民健檢行動醫院方案來實行,目前全國已有廿一個縣市已在做了,陳耀德局長是從基隆經驗移植過來,施展在台南縣,但台南縣人口一百一十萬人,約是基隆的三倍,幅員比基隆大,台南縣醫療資源比基隆少,困難度更高,第一年就有兩萬人受檢,今年更增加到四萬人,成長卅八%,值得其他縣市觀摩。 病患接送轉診服務,是值得肯定的方案,中央在制訂工作評估不同縣市如何做的效益是最好的,必須將很多資源整合,中央以鼓勵的立場在做,可再更精緻化。 《回應與建言》讓資深國民活得更自在、尊嚴、健康 黃肇松:今天的研討會很難得邀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中央官員到場,與台南縣鄉親一起探討如何讓台灣的資深國民活得更自在、更有尊嚴,也更健康,各位與會貴賓有何問題或建言,請踴躍發言。 許正國(大內鄉石仔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村里關懷中心的成立對老人健康照顧提供很多幫助,但對長期臥病的老人,應該研究實施「往診」措施,例如本地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母親照顧他體重過重的兒子,老人家本身已經行動不便,哪有體力再帶兒子去看醫生。 如果可以實施往診措施,先透過各鄉鎮衛生所針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障人士或弱勢民眾,建立名單,這些人的數量並不多,實施往診制度應該不會造成相關單位太大負擔。 李文峰(鹽水鎮公所專職服務員):我認為今天的座談會很好,應該要多辦理,而且要辦得更大,讓全國民眾一起來關心老人問題,畢竟,老人的問題是年輕人的心結,老人獲得妥善照顧,年輕人才能放心工作。 傅立葉:這類座談會確實應該辦得更多,讓更多人參與關心,而且應該與媒體結合,讓全國都能開始關注老人問題,除了座談會,也可以在全國各地區舉辦公民會議,建立共識,給資深國民提供更好的照護。 蘇煥智:許理事長所提「往診」的建議確實很好,將交由縣府相關單位研究,老人問題不只生理層面,還包括精神及生活內涵等,都需要長期關心,且應與成人終身學習、活化社區等相結合。 余維祥(西港鄉長):剛開始我對縣府推動村里關懷中心還抱持懷疑態度,一再想到底能推動到什麼程度,由於村里關懷中心成立時,縣府會補助十萬元設備費,西港鄉在第一階段有三個村成立關懷中心。現在十二個村設了十五個,有了關懷中心長者可去下棋、聊天、泡茶、唱卡拉ok,且西港衛生所主任還會定期去關懷中心看診,再加上志工幫忙量血壓讓老人都很高興。我現在對關懷中心也更加關懷,要把它辦好。 吳茂周(左鎮鄉長):左鎮鄉有十個村,有六個村成立關懷中心,不只老人高興年輕人也很認同,因為老人家有地方可去,且有志工幫忙照顧,讓年輕人可專心去上班,現在很多老人都會笑說,他們每天也要去關懷中心「上班」。 關懷中心還有促進和諧的功能,地方上常會因為選舉支持的對象不同,老人家可能兩、三年互不講話,最近因為到關懷中心常常會碰面,幾次下來,也願意開口和對方說話了。 而且,有些年紀大的單身老人,因為常常在關懷中心進出,可能譜出黃昏之戀,或許蘇縣長到時還要去幫忙證婚。 葉秀屘(西港鄉西港村長太太):西港村剛開始推動村里關懷中心時,老人家還不了解,而且不願意來,只好帶著志工到老人比較常聚集的廟口去做說明,或是帶著腳底按摩器去為老人家做腳底按摩,用服務去爭取老人家的信任,漸漸的,老人家愛來關懷中心,對這項政策也很認同。 蘇煥智:很高興關懷中心的成立可以帶給地方上的老人家生活上及精神上的幫助,從關懷中心推動兩年來的經驗,縣府應該組織團隊去協助社區,今天學者專家從鉅視的角度來看台灣的老人問題,台南縣卻是從社區出發,推動村里關懷中心、行動醫院全民健診,都是具體的操作經驗。另方面,在行動醫院全民健診方面,台南縣推展這項政策也面臨很多問題,包括衝擊開業醫的服務系統,造成醫生反彈等,這些問題雖然一再溝通協調,雙方的歧見還是沒辦法完全化解,還需要再努力溝通。
結語 繼續探討 打造老有所用的新社會
黃肇松:今天研討會點出老人照顧的多個面向,我認為台灣應該沒有「老人問題」,老人也不應該成為問題,因為資深國民從年輕開始為社會打拚到老,流血、流汗,打造了台灣奇蹟,在向晚歲月,應該受到有尊嚴的照顧,讓這些長者活得更自在,更健康,更有信心,進一步讓他們對社會繼續有貢獻。由於現在的人不但長壽而且健康,日本國會正在提案將強迫退休年齡從六十五歲提高到七十歲,而根據日本的統計資料,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生產力與消費力還相當高,消費力約十六%,生產力約八%。如何從老有所安、老有所終的大同社會理想,進一步發展到老有所用的台灣新社會,台南經驗,走出了第一步。如何走得更寬、更遠、更穩健,值得繼續思考與探討。

中國時報   / 紀錄整理:周曉婷、康日昇

資料來源: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授權

---------------------------------------------------------------------------------------------------------------------------------

 
 
目前評價:0
 
您對這一則文章的評價:
 
回應內容: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