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部落格 > 部落格文章
 
中共花九五○億美元改造銀行業,進入連本帶利回收期
 
分類:新聞匯總快報

2008/3/22 上午 01:26:56

 

透視中國銀行業「吸金魔法」
北京建國門外的金融大街上,矗立著中國各大銀行總行,滿街盡是鷹架與外國人,現在更是全球一級的金融併購戰場;在這場戰役中,中國政府進行金融改革,以九五○億美元替中國銀行業化妝、吸引外資入股,使得中國銀行業同時取得資金、技術、商譽等三大利益。 中國銀行業讓外資入股,成功地運用香港及世界金融業的人才與資金優勢,到今年上半年,外資已砸下一八二億美元購買中國銀行業的股權。而且中國政府透過銀行業到香港上市,吸引外資搶進,推升了股價大漲,獲利頗豐。中國政府對銀行注資的資金,在帳面上也差不多到了回收的地步。 例如,最早到香港上市的中國交通銀行,在二○○五年上市時股價為二.五港元,到今年九月十四日收盤價為每股五.○二港元,漲幅超過一倍,不僅中國政府對交銀注資的資金沒有白費,當時入股交銀的匯豐(hsbc)銀行與淡馬錫公司也有不少獲利。 外資大舉入股大陸銀行值得台灣深思其中奧妙
這種情形與台灣的金融改革相比起來,就有點奇怪,台灣銀行業的呆帳率較低、體質較好,為什麼外資入股的興趣不高?對此,惠譽信評副總李信佳表示,台灣的銀行業難以登陸營業,市場局限於台灣,且家數過多、競爭過於激烈,無法形成有效經濟規模。這是為何中國金融業體質尚差,但在外資面前,卻比台灣銀行業搶手的主因。 此外,前幾年外資一談到中國的銀行業,財務不透明和呆帳過高,一直是令人擔心的問題,中國政府是怎麼替這些銀行化妝的呢?簡言之,兩個策略:注資和切割呆帳。 惠譽信評統計資料顯示,從一九九八年到○五年止,中國政府共替四大銀行(中國、中國建設、中國工商及中國農業銀行)注資九五○億美元,改善資本結構;同時將四大銀行約三○五○億美元的呆帳,切割到新成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內(信達、長城、華融、東方),初步對四大銀行的資本進行重組與改革。 中國政府對於四大銀行注資的資金來源,主要由人民銀行動用外匯存底及由財政部發行債券支應;一位金融專家指出,中國四大銀行的呆帳雖然龐大,但有一個特點,四大銀行的借款人多數是國營企業,而國營企業的所有人也是政府,因此,欠債人和債權人最終都是政府,所以,政府動用資金直接對四大銀行注資,沒有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問題,而且經過注資後,銀行資本改善,對外資吸引力就提高了。 李信佳表示,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的策略思考,就跟買股票要買未來性的道理一樣,中國按照wto的承諾,將於今年底對外資開放銀行業務。這麼大的市場,外資當然會先搶灘,占得一席之地。外資入股中國的銀行業,對中國的銀行來說,外資策略夥伴除了提供資金外,也同時帶來新的金融技術,更讓中國的銀行到境外上市時有無形的商譽效果。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高級主管表示,建行策略夥伴主要有美國銀行及新加坡的淡馬錫公司,這兩個夥伴對建行有一個重要功用,提供人員訓練並帶進新的金融操作技術。美國銀行並提供一系列的訓練課程,建行的主管都要分批去上課。 中國十三家國家合股銀行外資興趣最大
另外,據指出,?豐入股中國交通銀行,雙方即有經理人員互派的做法,交通銀行的風控長,也是由匯豐的經理擔任。 外資搶灘中國金融業,到今年六月為止,已經花了一八二億美元,除了四大銀行外,包括各地的城市商業銀行,如北京、四川南充、杭州、濟南等地的商業銀行,都有外資入股插旗,但外資最有興趣的是中國的十三家合股銀行。 在中國金融業可區分為五塊,分別為一、四大國有銀行與三家政策銀行;二、十三家國家級合股銀行(例如中國渤海銀行、光大銀行、上海浦發、深圳發展銀行……等);三、一一五家城市商業銀行;四、近三萬家地區信用合作組織;五、外商銀行等。 國家合股銀行(joint-stock commerical
bank,簡稱jscb)有二個特色,第一,jscb擁有全國營業執照,可以在各地設立分行,經營沒有地區限制;第二,jscb經營較為彈性,而且呆帳的額度遠較四大銀行為小。到○五年底為止,十三家jscb中,已有七家有外資股東入股。 另外,外資入股也會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商譽,一位金融專家指出,外資入股其實是中國銀行業在香港上市相當成功的重要原因,當世界級的大銀行都進去當股東了,股市散戶也就不怕,並跟著認購。 例如,美國銀行(boa)入股中國建設銀行、?豐銀行(hsbc)入股中國交通銀行,當這兩家銀行到香港上市時,對投資人會有一種穩定及吸引的作用,結果形成高倍數的超額認購情形。 對中國的金融市場來說,強勁的資產與放款成長是兩大特色,但也有隱憂,除了公司治理必須加強外,中國因過度投資,形成產能過剩有可能造成價格下跌與通貨緊縮,若導致經濟發展受阻,就會產生新的呆帳。中國的銀行經營仍須注意這類因經濟發展轉弱帶來的反轉情勢,並繼續強化資本結構。 本文章由《財訊月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財訊月刊

財訊月刊 第295期   / 文◎林文義

資料來源: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授權

---------------------------------------------------------------------------------------------------------------------------------

 
 
目前評價:0
 
您對這一則文章的評價:
 
回應內容: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