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很多人面臨和我一樣,什麼時候去那邊發展,把臺灣經驗盡快複製過去。不過可能我長久以來協助做台灣的酸雨計畫,對許多數字特別敏感,有些因素仍讓我躊躇不前,更建議在許多經濟投資角度下,必須去思考另外的因素。 這週在美國商業週刊的一篇文章,『what's it going to cost to clean up china? 』作者引述中國環保總局估算的數字是 1350億美金,這是一次性投入用於安裝最新的污染控制科技來應對工業污染,相當于中國經濟總產值的7%。這些計算出來的數字又再一次證明﹕環境困境越來越限制中國的經濟發展。 中國到底要為環境問題付出多大代價﹖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很差和可怕之間。目前﹐中國正在想辦法量化解決這個問題﹐並發布了一份生態環境的統計報告﹐這份最新報告試圖量化中國的環境問題。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標誌著中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研究結果表明,2004年中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相當於2兆台幣),占中國當年gdp的3.05%。如果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準下全部處理2004年點源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約為10800億元(相當於4兆台幣),占中國當年gdp的6.8%左右。 在最新的十一五中﹐中國總共將投入1750億美元用于治理環境污染。中國需要很沉重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衝突平衡。 依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估計﹐中國有20%的人口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地區。環境的污染無從選擇,不管你是有錢沒錢,都呼吸到一樣的空氣,喝到一樣的水。我不禁想起去年在商業周刊文內的一段話,『有一天,縱使中國多數人變有錢了,可是也沒有人想住在那了。』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保留本文所有著作相關權利 ◎更多主題收錄於「氣象達人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weather.peng/weatherrisk」網站 本文經彭啟明博士授權刊登 作者彭啟明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 總經理 參考資料 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公眾版) http://www.sepa.gov.cn/plan/gongwen/200609/p020060908545859361774.pdf -----------------------------------中國環保總局的新聞稿------------------------------------- 環保總局國家統計局發佈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成果 2006/9/7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今日向媒體聯合發佈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是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標誌著中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研究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與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指出,由於部門局限和技術限制,已計算出的損失成本只是實際資源環境成本的一部分,一個完整的綠色gdp還需要更為艱苦的工作。 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簡稱綠色gdp核算)是指從傳統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的核算體系,能夠更為真實地衡量經濟發展成果。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於2004年3月啟動這一專案。兩年中,技術組對各地區和42個行業的環境污染實物量、虛擬治理成本、環境退化成本進行了核算分析,結論認為,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0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57.4億元,占總成本的1.2%。 潘岳與邱曉華共同介紹說,完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至少應該包括5大項自然資源耗減成本(耕地資源、礦物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和2大項環境退化成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由於基礎資料和技術水準的限制,此次核算沒有包含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態破壞成本,只計算了環境污染損失。環境污染損失成本包括20多項,此次核算僅算了其中的10項(大氣污染造成的健康、農業和材料損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損失,以及固廢侵佔土地造成的經濟損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沒有涉及。總的來說,這次核算的結果只是整個結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經核算出的10項損失中還存在低估和缺項的問題。即便如此,損失也已經占到gdp的3.05%,數字非常驚人,說明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除了污染損失,此次核算還對污染物排放量和治理成本進行了核算。結果表明,如果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準下全部處理2004年點源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約為10800億元,占當年gdp的6.8%左右。同時每年還需另外花費治理運行成本2874億元(虛擬治理成本),占當年gdp的1.80%。而我國“十五期間”環境污染投資僅占gdp的1.18%,差距很大。 潘岳與邱曉華指出,這次核算得出的結果雖不完整,但也足以令我們對現實全貌有所估計。這些數字再次證明了,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不斷增長的gdp數字,是建立在資源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斷透支的基礎之上的。這種高消耗、高污染、高風險的發展方式雖然起到過應有的歷史作用,但在今天,我國經濟已經進入資源能源瓶頸時期,不能承受資源衰竭造成的風險;社會又進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矛盾多發期,不能承受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問題。黨中央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隨後又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中國政治思想領域內的一次重大昇華,是中國由傳統工業化模式向新型工業化模式飛躍的一個重大契機。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必須有堅實的制度來支撐。如果我們不能夠建立一套全面客觀的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體系,就無法完成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既定目標。 潘嶽表示,由於技術和體制障礙,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最終確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我們不能等著條件全部成熟時再動手,那就來不及了。我們必須一項一項攻堅,開展一項成熟一項,成熟一項公佈一項。下一步工作組準備做兩件事:第一,完善核算方法,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作為常規工作開展下去。環保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陸續開展全國污染源普查、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和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等三項基礎性調查工作,以補充本次統計的缺憾;並啟動全國生態破壞損失調查,為環境退化成本的全面核算奠定基礎。第二,環保總局將重點研究如何利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結果來制定相關的污染治理、環境稅收、生態補償、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制度等環境經濟管理政策。由於這份報告對各地區和42個行業的資料進行了核算分析,對行業和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進行了分析比較(具體資料參照附件)。這樣,環保總局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確定污染治理重點、規劃產業環保功能區、協調區域發展方向,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邱曉華說,探索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始終是世界各國統計部門的共同話題,也是中國統計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統計局將按照國務院領導有關統計部門要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保障的要求,積極與有關部門一道共同推進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和實踐工作。 據介紹,2006年7月初,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在北京聯合召開了該專案成果專家評審會。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院士和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對該項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專家組認為,專案提出的核算技術和方法體系基本科學合理,為建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於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在中國環境污染經濟核算方面具有開創性和標誌性意義,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和國際社會的支持。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啟動了科技攻關和專項研究課題,世界銀行專門設立了技術援助專案。聯合國環境署、統計署、亞太經社會、歐盟、挪威、荷蘭以及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等對中國開展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此外,為了配合國家開展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北京市、天津市、重慶市、河北省、遼寧省、安徽省、浙江省、四川省、廣東省和海南省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試點工作。調查了轄區內30%的重點工業污染企業、所有的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以及3萬個左右的家庭,調查還涉及到除環保和統計部門以外的衛生、農業、水利、城建、交通等相關部門。目前試點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年底前完成試點工作。 潘岳與邱曉華最後說,世界範圍來看,目前尚沒有一個國家開展全面的環境經濟核算工作,因此,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工作的開展,為發展中國家在這個領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計畫進一步擴大核算範圍,完善核算方法,逐步形成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制度。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保留本文所有著作相關權利 ◎更多主題收錄於「氣象達人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weather.peng/weatherrisk」網站 本文經彭啟明博士授權刊登 作者彭啟明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 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