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公共服務與商業考量,在紛亂的媒體環境中,公廣集團將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正當台灣民眾對電視媒體充斥腥羶色感到不耐,而開始羨慕外國公共電視提供民眾不一樣的清新選擇時,結合公共電視與華視的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公廣集團)於7月1日正式掛牌運作! 這背負全民期待的電視集團,將來是否真能為大眾帶來不一樣的視野?是否能為台灣廣告主提供不同的選擇呢? 與企業相輔相成 公廣集團日後將以公視基金會為主體,以公視董事會與華視董事會運作公、華二台。然而華視與公視兩者的調性差異頗大,兩者在合併之後的分工與協調也頗受矚目。 華視方面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連年的虧損。陳春山表示,有賴於現任華視總經理小野上任之後,積極處理華視的資產閒置問題,專注於整合內部與提高績效,調整適當節目內容,目前華視今年度的虧損,已由去年的11億降至6億多。 商業性質的華視,當然不能避免在收視率方面與其他電視台競爭。但公共化之後的華視也規劃了屬於自己的藍海策略,就是「整合不同企業,建立共同優質形象」。在節目製播方面將著重於企業贊助的配套模式。 而企業贊助節目的質感,也可以依照企業想要塑造的形象來加以打造,讓企業不但能夠達成所需要的廣告效果,更可以藉由節目來傳達企業形象。 傳統的cprp (收視率每一單位成本)購買方式,雖可保障所謂的收視率,但是不能保證廣告主「目標客戶」的收視率,透過以企業贊助節目製作的方式,使節目的調性,能夠針對廣告主希望觸及的目標客層來量身訂做,再搭配上傳統的cprp購買方式,讓廣告可以更精確地瞄準目標消費族群。 對於此種模式,凱絡媒體總經理朱詣璋表示:「企業贊助節目製作並非新鮮事,如今進一步讓企業精神融入節目調性,其成效如何,有待觀察。」 薄荷媒體董事總經理薛蓉茵也表示:「這種方式不外乎是一般常見的節目置入性行銷,若要問這對媒體購買公司的吸引力何在,我想在配套模式的規劃方面,公廣應該真正端出牛肉來,否則再多的口號也是枉然。」 目前贊助公視的企業主,如玉山金控、花旗銀行,都是抱持著「回饋社會」的態度,而贊助節目,對於清新的企業形象建立,似乎成效頗優。但若是回歸商業考量,此種方式對於提升業績的成效,目前似乎還得打上一個大問號。 帶領媒體走向未來 在華視這個生力軍加入之後,公廣集團除了在「無線類比」領域精益求精以外,更將其觸角延伸至高科技數位平台。 「高畫質電視看了使人感動。最好的例子就是近幾年的美國nfl美式足球賽決賽,都會引發一波高畫質電視的換機潮。」陳春山說。因此,公廣集團也將在2007年,投入高畫質電視、數位電視領域,更會致力於行動裝置平台傳播的開發。 另外,行政院也為公廣集團編列了一年11億的預算,作為發展「境外衛星英語電視頻道」之用,朝「國際化」媒體的目標來邁進,也期許其發展能夠如英國bbc一般蓬勃,收穫將來可以回饋本國頻道。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表示:「目前公廣集團願景的成份,遠多於分析,實際的規劃仍有待加強。公廣在境外衛星英語電視頻道的預算,超越公共電視的預算,以及『公視集團保守化、官僚化』的疑慮,都是公廣集團未來需要克服的問題。」 任重而道遠 公廣集團在經費、規模都遠小於日本nhk、英國bbc及韓國的kbs。面對未來實際運作的考驗,公廣集團都可說是任重而道遠。其對台灣媒體文化的影響與交互作用,得請全民拭目以待。?(動腦施秋羽撰文) ◎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動腦雜誌2006年7月號 第363輯! 本文章由「動腦雜誌」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動腦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