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部落格 > 部落格文章
 
滿族人如何過端午節
 
分類:心情文章

2008/6/10 上午 01:44:09

 

 滿族端午節與漢族端午節有何不同?書中說:漢族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滿族人過端午節是為了祈福禳災。相傳很久以前。天地神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地神妝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若在自己的房檐上插上艾蒿,就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後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無法降瘟疫,人們都得救了。五月初五滿族人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眼井,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古代滿族是遊獵民族,對氣節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端午節的節俗最早來源對夏至節氣的神秘感,這一天白天特別長,樹影也特別長。漢族的曆法傳到滿族地區後,五月五日二五相重又是對數字的崇拜。除此之外,對龍的信仰也是重要的內容,除夏至、重五、祭龍這三大來源外,關於端午節的來源在漢族還有五大傳說,第一是劃龍舟、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第二是紀念忠臣介子推,第三是說紀念春秋時吳國的伍子胥,第四是紀念漢代蒼梧太守陳臨。第五是說紀念曹娥。此說滿族人比較重視,主要是因為有《曹娥碑》記載。曹娥的父親在漢文帝初二年(西元108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時被溺死。當時曹娥年方14歲,沿江尋找父親的屍體,晝夜哭嚎不覺,後投江。數日後,曹娥抱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與朝廷提倡的風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並列為傳統道德點的典故“二十四孝”人人皆知。八旗營房中特別提倡忠孝,所以曹娥的故事對清代滿族人的影響較大。
清代宮廷很重視端午節,皇帝以“真龍天子”自稱,衣食住行都標上“龍”的特徵和形象,這樣一個有關龍的節日特別重視。滿族人重視端午節早在金朝就有記載。《金史.世宗紀上》卷六載:“三年……乙未,以重五,幸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上複禦常武殿,賜宴擊球。自是歲以為常。”後來,歡慶重五又增添了拜天的宗教內容。《金史.世宗紀下》卷八載:大定二十四年二月,“上曰‘朕將往上京。念本朝風俗中端午節,比及端午到上京,則燕老鄉間總是父老。’”為了過端午節不惜千里回到黑龍江,可見端午節在古代滿族人心中的地位。(楊英傑著《滿族風俗史》遼寧出版社1991年)滿族人把端午節叫“五月節”,乾隆十八年曾有諭旨,“以後每年五月初一起掛五毒荷包。”上行下效,端午節一過就是五天。端午節這天,宮中要開“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賞眾人喝雄黃酒,皇帝使用的是帶有“艾葉靈符”紋飾的餐具,膳後用的果茶是桑椹、櫻桃、茯苓等適時的鮮果。宮廷重視,一般旗人也就重視,以北京為例,北京滿族人有以下民俗事象:
1)滿族人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
過節的時間是五月初一到初五,之所以叫五月節,往往和夏至連在一起。《那桐日記》“光緒十六年初五,夏至供粽子,錫弟赴宗祠行禮,余在家清理帳目鎮日得閒。”這一記載說明這一天官員放假,要給祠堂上供。五月節在民間活動可以拉得很長,旗人均有公職,節期長可以根據自己時間參與活動,比較自由。在滿族、蒙古族聚居的營房地區,一直可以熱鬧到五月十三。傳說這一天是關公的生日,也是紀念關公“單刀赴會”的日子。以海澱蘭靛廠外火器為例,營房內八個旗均有自己的關帝廟,而五月十三這一天各旗還要彩旗開道,鼓樂喧天地列隊到南門街上的立馬關帝廟去進香,可見重視程度。五月一日各家開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五毒餅”,還有櫻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時令鮮品。
2)最講究的供品是玫瑰餅
初一給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來後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類似桃酥式的“五毒餅”,初五晚間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棗江米棕子和鮮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爛。富貴人家是供玫瑰餅,以京西妙峰山當年產的玫瑰花製成的餅最為高貴。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勻做餡,製成餅,上火烙,名曰端午餑餑,分為酥皮、硬皮兩種,是高檔細點,價格很貴,大約每斤八塊,每塊的價格相當於二斤白麵,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但是,北京人認為若是在五月節吃上玫瑰餅是非常吉利的事,買不起餑餑鋪的玫瑰餅,就自己動手蒸玫瑰餡的饅頭或甜卷,以應節日之俗。
3)最受歡迎的是黃米小棗粽子
北京地區的端午粽子是用葦葉包裹的黃米小棗粽子,以密雲縣產的小棗最有名。許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黃米與小棗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裏出售的粽子以南味為主,返郊農民推車進城賣的以黃米粽子為主。系粽子用馬蘭草,是北京特產。黃米小棗粽子受歡迎是因為價格比江米便宜,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講,甭管黃米白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葉子裹著的,外表都一樣,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過上了五月節。粽子也是一種節日禮品,有錢者可包入多種果料,錢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節令食品,也可以當正餐。
4)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災
端午節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插艾蒿,關於這個習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遇到一名抱著大孩牽著小孩的婦女,問其故得知幼者為己生,長者系鄰居托帶,黃巢感歎,命她端午門前插艾蒿,以避兵災。該婦女不願一人躲難,把插蒿之事遍告鄉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第二種說法是天帝派一名天官下凡體察民情,測試人心,該官扮成賣油翁吆喝:“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相購買,只有一老漢不但不買還提醒賣油翁算錯了帳。油賣完後,賣油翁對老漢說:“你是好人,端午節時可在房檐上插上艾蒿,以免瘟災。”老漢隨即告知鄉里,家家插上艾蒿,人人得救,以至成俗。
5)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禳災
五彩粽子的內殼是用硬紙疊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街頭有賣的,家中少婦少女也紛紛自己製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還有的巧手媳婦或姑娘,用綾羅製成小老虎,有的是縫製成櫻桃,桑椹、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等小型水果串起來,精緻可愛。有立體的,有平面的,爭奇鬥勝。端午節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顯示自己的精巧工藝,又給節日增添祈福禳災的節日氣象,還可以將此飾品贈給意中人,當作表示愛戀的情物。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為節日帶來祥和的氣氛。
6)貼葫蘆花以辟“五毒”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滿族人又喜歡剪紙,因為剪紙是大眾化的藝術創作形式。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裏面收進“五毒”圖案,象徵鎮邪的寶物把“五毒”均收入肚裏給鎮住了。這種寶葫蘆剪紙,稱為“葫蘆花”,自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買,自己出樣子自己剪,有剪鍾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樣很多。葫蘆花據說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除貼葫蘆花外,還有貼以鍾馗為題材“朱砂判兒”的,有貼黃表紙上寫有咒語的“天師符”的,其目的均是為了驅邪辟毒。
7)“鬥百草”增進兒童辨識花草能力
北京是個文化城市,滿族人起源于遊獵民族,利用各種節日普及自然知識和生活常識是京城民俗的一個特點。端午節有紀念屈原的內容、祭祀祖先內容、還有娛樂和社交活動的內容。這一天,京城滿族兒童喜歡玩一種叫鬥百草的遊戲,參加遊戲的人兩人持草相對站立,雙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然後用“打贏家”的順序賽下去,直至選出最後勝利者。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草或花莖韌的做為自己的“選手”,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要求。那種能“鬥”倒各草的“選手”,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當日“百草王”。
8)乘水臨風,登高望遠“辟毒”遊玩
我國自古有“南船北馬”之說,南方遠行靠船,北方遠行靠馬,所以南方端午節賽龍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騎馬射柳的習俗。辛亥革命以後,北京的人在端午節以去昔日皇家園林遊玩成為時尚,以去天壇最受歡迎。天壇是舊時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場地大,雖在外城之中,確有郊遊之趣。天壇是聖地,人們認為此地能“辟毒”,所以遊人較多。其他皇家園林也是人們愛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魚池、高梁橋、二閘……均是端午遊玩之地。常人春先生把端午出遊叫“熙遊辟災”,說得很確切。在各種文獻中很少有端午節去頤和園的記載,對當時的城市居民來說,去頤和園一是遠,二是貴,結伴同往負擔是很大的,相對來說去天壇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進入城市的滿族的端午節受寒習俗的影響大,已融為一體,仍在東北滿族聚集地保留的更多的滿族特色。遼寧新賓滿族農家,有許多人將五月初五稱為“藥香節”。婦女們嘮起家常都說:“五月節”天不亮采來的草藥可靈了。還有的說這天露水就好像靈丹妙藥,若是用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聖水一般。五月節采的艾蒿蔭幹後,用來“灸艾子”(針灸學),肚子裏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風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離兒。還有的說這天刨的“八股牛”(藥學名白蘚皮)藥勁大,治病效果好。五月節這天人們都起大早,到河裏去洗眼睛、洗臉。滿族農家婦女起得最早,她們先到小河裏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孩子們在五月節經常唱著一首歌:“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除病去邪快樂又安康”。從這首歌詞人們定會聯想到艾蒿比其他藥草靈氣大。歌詞“艾葉香香滿堂”,是因為在三十年代新賓山城鄉村草房很多。磚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風一吹順著開著的窗戶吹進屋內,清幽香氣滿屋,真成了艾葉香香滿堂了。在滿族聚集的農村中,在五月節時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門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掛在房門上或掛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們認為這能避邪。

 
 
目前評價:0
 
您對這一則文章的評價:
 
回應內容: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