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肝~~~(上) |
..................................................................................................................................................................................... |
台灣有將近三百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30萬c型肝炎患者,去年有超過一萬 人死於肝病。
從國父孫中山、畫家楊三郎、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到與肝癌奮戰六年的 大學生林芳如,肝病儼然成了「國病」。
然而這些不幸,有一半都是可以事先預防而避免的…。
全台灣大約每六個人就有一人,體內潛伏肝炎病毒,其中300萬名是b型肝 炎帶原者,30萬名c型肝炎患者。這些人如果不追蹤治療,有一部份的人 可能會在中年以後變成肝硬化、肝癌。
糟糕的是,b肝帶原者有三分之二,也就是兩百多萬人,c肝患者有90% (27萬人),並不知道自己身陷險境,直到肝痛求診,已經來不及了。
細雨霏霏的週六上午,計程車客人要趕赴喪禮,「肝癌,滿倒楣的,」她 說。司機馬上叫起來:「我哥哥明天下午出殯,也是肝癌,啊,沒效啦, 六個月就死了。」陰雨的天空似乎更陰沈了……。
但是研究與防治肝炎的學者專家說,肝癌其實是可以先下手為強、事先預 防的,做好肝炎篩檢與持續追蹤檢查,「倒楣」、「三到六個月就死」之 類的感嘆可以逐漸減少。
經過多年努力研究、防治與對新生兒注射疫苖,過去16年來一直都是台灣 民眾死因第一名的肝癌,今年降為第二名,就是鼓舞人心的明證。
下一世代,台灣人將不再活在肝癌的陰影下,因為目前14歲以下的兒童都 接種b型肝炎疫苗,使得他們b型肝炎的帶原比率只有2~3%,而b型肝炎 正是肝癌的主兇。一想到自己推動的「削減顧客計劃」b型肝炎防治能夠 奏效,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陳定信感到相當振奮。
台灣去年死於肝病約為一萬六百人,相當於鐵達尼號罹難乘客人數的七 倍。其中半數是肝癌,另外一半是慢性肝炎與肝硬化。
其實,「每年因肝病去世的這一萬多人中,有很多人是無辜枉死的,」許 金川說。
多數人不知道,即使肝臟已經有一個7~8公分的腫瘤,照樣可以爬山、游 泳,一點異狀也看不出來。
「一有症狀,儘早就醫」對多數疾病來說或許是正確的,但是對肝病而 言,卻不盡然。因為等到出現症狀,肝臟的腫瘤通常都已經長成10公分以 上,像木瓜一樣大,往往為時已晚。這也就是為什麼多數肝癌病人求醫 時,只剩3~6個月生命的原因。
中華民國歷史上,死於肝癌最有名的人物是國父孫中山。民國13年國父抱 病由南京北上到天津開會,身體發冷發熱,腹部陣痛,這些都是肝癌末期 的症狀,同年年底到北平協和醫院開刀,證實果然是肝硬化與末期肝癌, 隔年就與世長辭。國父從發現症狀到辭世只有三個月而已。
不只國父,肝癌還奪走副總統陳誠、台灣省議會第一任議長黃朝琴、前國 民黨副祕書長鄭心雄、前民進黨籍國代李宗藩、畫家楊三郎、聯合報系董 事長王惕吾、歌手薛岳等人的生命。台北市長陳水扁的父親也是因為肝癌 去世。稱肝病為「國病」並不為過。
預防先從了解起
預防肝癌就要從了解肝臟開始。
肝臟有兩大特色:
第一,只有肝表面的包膜(就像剝開橘子可以看到一層白色薄膜)才有神 經,肝臟其他部位因為沒有神經,所以除非肝癌侵犯到外層的包膜,否則 再大的腫瘤也不會痛。
第二,肝臟只要剩正常的五分之一大小,就可以維持正常功能。也就是說 等到肝臟被破壞了80%時,才會產生肝功能失調的症狀,例如食慾不振、 黃疸等。所以肝炎、肝硬化、肝癌除非是很嚴重或是到了末期,否則不會 痛、也沒有症狀。
三年前因肝癌去世的林芳如,大學二年級時有一天上體育課,被同學撞到 腹部,疼痛不已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原本應該是柔軟的腹部已經是硬的, 肝臟內一個13公分的腫瘤破裂。在此之前,她是一個懷抱著美夢,活潑又 健康的少女,絲毫不覺身體有任何異樣,在和肝癌奮戰了六年後,寫下了 《我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有找到我的遺囑》一書後,她還是離開了,去世 那年才25歲。
如果在還沒有症狀之前就發現的肝癌,則治癒率相當高,有50%的人可以 活10年以上,也就相當於完全治癒。
前監察院長黃尊秋在一次健康檢查的腹部超音波中,發現肝臟有一個類似 腫瘤的水泡,經過酒精注射治療後,去年以手術切除。現在他臉色紅潤, 每天照常運動、爬山,腳力還勝過年輕人。手術後一年來,黃尊秋的肝臟 已經再生了將近80%。
但是,目前有機會能夠在「身體看起來還好好的」時候,就發現罹患肝 癌,因此救了一命的人,實在是少數。
這些不知情的人,往往就是最大的無辜受害者。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肝 臟躲著病毒,往往一躲就是20~30年,在裡頭神不知鬼不覺地慢慢繁殖, 等到時機成熟,一躍而成為肝癌。
要免於自己淪為肝癌的刀下俎,第一步就是要先確定自己是否為b型肝炎 帶原者或已經罹患c型肝炎。
b行肝炎病毒是罪魁禍首
在台灣,b型肝炎病毒正是造成肝癌最主要的兇手(約佔80%),c型肝炎 病毒則是第二號兇手(約佔10~15%)。這些人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機率 是正常人的150倍。「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病的三部曲,」台大許金 川說。罹患慢性肝炎,接下來可能的變化是肝硬化,然後是肝癌。這是肝 病發展的典型模式。但是,目前也已知道並不是每個感染的人都會照這樣 的發展。至於誰容易發展成肝硬化、肝癌,科學家們正加緊研究中。
什麼人容易感染b型肝炎?母親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生產的過程透過胎盤 或產道,把病毒傳染給嬰兒的機率相當高。所以,嬰兒很可能在出生兩三 個月後變成b型肝炎帶原者,而且終身帶原,b型肝炎因此能夠一代傳一 代,綿延不絕。至於最早的b型肝炎感染源從何來?開啟台灣肝炎研究的 和信醫院榮譽院長宋瑞樓,也尚未解開謎題。
這些出生就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人,和正常小孩一樣健康地成長,由於病 毒的潛伏期長,往往直到青壯年,正擔負家庭與社會的重責大任,才發病 轉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根據研究成年男性帶原者,如果母親也是帶原者,那麼會有一半的機率死 於肝臟疾病,女性則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死於肝臟疾病。
為什麼一出生就已經感染,卻要等到成人才發病呢?台大內科教授陳定信 對於這個現象有一精闢的比喻。因為幼兒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全建立起 來,分不出什麼是外來的,什麼是自己的,所以會把早早就侵入的肝炎病 毒當成自己人。等到長大成人,免疫系統健全時,才驚覺原來定居在肝細 胞數十年的病毒竟然是個敵人,於是展開砲火攻擊,從家裡看到窗外有壞 人,就放一門大砲,連房子也打掉了,於是就發生肝細胞壞死,也就是肝 炎。
這正是b型肝炎病毒陰險,令人恨得牙癢之處。b型肝炎病毒並不直接破壞 肝細胞,而是躲在肝細胞裡。人類免疫系統中有一種「細胞毒性t細 胞」,為了消滅b型肝炎病毒,不得不連肝細胞一起摧毀。最無辜的當然 是肝臟,警察跑到家裡來抓小偷,雖然小偷被打到,但房子也沒了。忠 厚、老實的肝臟,就這樣任b型肝炎病毒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負。
在台灣,每五個成人就有一個是b型肝炎帶原者(美國是千分之一),除 了媽媽傳染給孩子之外,經常輸血或打針的人,也比較容易感染b型肝 炎。
台灣人特有的打針文化也是肝癌的幫兇。在醫界,大家都知道,病人來看 病,如果不為他打一針,可能這個病人就再也不來了。過去醫療環境不 佳,打針針頭甚至沒換,只用酒精棉擦一下就重複給下一個病人使用。b 型肝炎病毒因此針針相傳。 | |